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

发布者:李学达发布时间:2022-09-28浏览次数:10

1. 工程研究中心的组建方案

1)技术方向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战略,支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海洋工程和石油石化装备对先进材料加工及长期可靠服役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海洋油气装备领域先进焊接技术和表面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工程和油气装备材料焊接、表面处理、腐蚀防护和材料功能化技术平台。主要技术方向:

1)高效高精度焊接技术

针对海洋工程、石油石化装备及特种材料连接结构,研究激光电弧复合焊、K-TIGD-ARC、双丝等高效高精度焊接新技术,研究海工及船舶用材焊接、油气管道焊接、在役焊接及特殊地区施工焊接技术,探讨焊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的耦合关系,研发焊接应力及变形控制技术、焊接结构疲劳失效与可靠性评价技术等。

2)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

针对海上及陆地油气装备关键零部件对苛刻表面性能的迫切需求,采用激光熔覆、化学热处理、热喷涂、化学转化膜、电镀、气相沉积等表面工程技术制备金属/陶瓷、高熵/非晶合金、纳米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及微纳复合结构涂层,具备优异耐磨、耐蚀、自润滑等特殊功能,解决高端油气装备研发所涉及的关键材料及涂层问题,极大提高海工及石油钻采装备的服役寿命。

3)油气装备的腐蚀及防护技术

致力于苛刻环境中油气装备的腐蚀科学问题研究和腐蚀防护技术开发,集中攻关深海/深层油气开发中油气装备面临的高温高压CO2/H2S腐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中的超临界CO2流体腐蚀,临氢环境中金属结构的氢损伤与控制,腐蚀过程的多尺度表征,深水海洋腐蚀与监检测,新型耐蚀合金、涂层及缓蚀剂等技术。

4)跨尺度材料表面功能化及应用

包括金属表面润湿性调控、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可靠性构筑及应用、材料表面超疏水疏油功能涂层技术开发、表面改性先进碳基功能材料的应用等。

2)组织架构

工程研究中心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双重领导。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科研、技术、生产骨干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和产业化机构。注重产学研结合和人才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工程实践资源,提高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

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是工程研究中心最高决策机构。聘请本领域有关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发展咨询和研发方向把关。

设置主任、副主任等岗位,组建行政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办公室,强化管理和服务,促进技术转移转化,保障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运行。

围绕海洋工程、石油石化装备焊接与表面技术研发任务,组建研究室,研究室技术带头人由依托单位和共建设单位专家共同担任,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单元,提高研发攻关效率。



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结构

3)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之间的运行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5家共建单位分别位于青岛、烟台,均是海洋工程装备、石油装备和石化装备生产的知名骨干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发挥校企各方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按照需求导向、前沿牵引、学科交叉、技术自立的原则,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实体化科技特区模式,构建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融通海洋工程、石油石化装备先进制造理论、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先进焊接与表面技术科技力量





    需求导向:以解决海洋工程及石油石化装备建造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导向,采用理论技术一体化、技术装备一体化、点面突破一体化的理念,创新海洋油气装备先进焊接及表面技术理论,突破高效高精度焊接、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腐蚀与防护技术、材料表面功能化等关键点与系统化方面的卡脖子技术与工程难题,研发适用的工艺技术、仪器装备、工程方案等,融通焊接与表面技术创新与工程落地体系。


前沿牵引:聚焦海洋工程和石油石化装备焊接及表面技术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将海洋及表面技术作为抢占海洋油气装备建造新技术研究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构建特色鲜明的研发体系,在若干科研方向上形成优势,引领海洋油气装备焊接及表面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发展。

学科交叉:发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优势,以“1+3+N”为总体思路布局学科交叉融合。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一级学科为核心,融合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油气储运工程”3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交叉力学海洋工程电气工程等相关学科,围绕海洋工程及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优势学科群。

技术自立:以融通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为抓手,努力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关键技术自强自立。依托学校和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管网等单位的校企融合优势,构建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工程研究中心原始创新能力对行业产业发展技术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海洋工程和石油石化装备焊接及表面技术领域技术自立。

4)运行机制

工程研究中心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人才技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提高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不断吐故纳新,保持精干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年龄梯次、专业结构合理的优秀工程技术队伍。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中不断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省海洋工程与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焊接与表面技术发展。

工程研究中心的运行将实行管理委员会宏观领导和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大投资等决策事项由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技术指导和发展咨询由技术委员会负责,具体运行机制如下:

1)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共建单位相关企业等多方选派人员组成,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成果产业化等进行指导和决策。

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1、确定工程研究中心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

2、制定和修改中心章程;

3、指导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协调内外关系;

4、听取工程研究中心有关重大问题的汇报;

5、审议工程研究中心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总结报告;

6、聘任或解聘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

管理委员会会议由管理委员会主任召集并主持。管理委员会主任也可委托副主任召集并主持会议。

管理委员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2次,临时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由管理委员会主任决定召开。

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关修改工程研究中心章程及其他重大决议,须得到2/3以上委员的同意方能有效。  

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名单如表9所示。

9 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名单

序号

  

  

单位及职务

管理委员会

1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

主任

2

  

教授级高工

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副主任

3

宋相华

教授级高工

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

副主任

4

  广

教授级高工

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委员

5

  

教授级高工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委员

6

宋修福

教授级高工

烟台杰瑞/副总经理

委员

7

智林杰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8

李忠伟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处长

委员

9

孙道峰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委员

 

2)技术委员会

由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专家组成,对工程研究中心的近期及长期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等进行规划和论证,对课题进展、研究成果质量进行监督、评定等。技术委员会是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设主任1名,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提名,征求本人同意后,报管理委员会备案后聘任,任期三年。

技术委员会对以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

1、对工程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咨询意见;

2、对重大研究开发项目提出咨询意见;

3、开展技术应用咨询;

4、管理委员会或工程研究中心委托的其它工作。

技术委员会会议由技术委员会主任召集并主持。技术委员会主任也可委托副主任召集并主持会议。

技术委员会会议定期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临时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由技术委员会主任决定召开。

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名单如表10所示。

3)行政管理团队

工程研究中心设立一名主任和两名副主任;主任负责制定中心建设目标、研究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成果产业化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等。实行管理委员会宏观领导和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大投资等决策事项由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技术指导和发展咨询由技术委员会负责。

10  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名单

序号

  

  

  

专业领域

1

崔洪芝

教授/院长

中国海洋大学

表面工程

2

乔利杰

教授/杰青

北京科技大学

腐蚀

3

霍春勇

教授级高工/副院长

中石油管道研究院

管道工程

4

乔英杰

教授/主任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复合材料

5

张光先

研究员/总经理

山东奥太电气公司

焊接

6

王旭友

教授级高工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焊接

7

隋永莉

教授级高工

中石油管道研究院

焊接

8

程晋宜

教授级高工/经理

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

海洋工程

9

牛宗志

教授级高工/部长

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

焊接

10

类成龙

教授级高工/总工

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焊接

11

  

教授级高工/副总经理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洋工程

12

李心成

教授级高工/副总裁

烟台杰瑞集团

石油装备

13

王东坡

教授/副院长

天津大学

焊接

14

秦国梁

教授/主任

山东大学

焊接

15

陈长风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腐蚀与防护

16

吴俊平

教授级高工/总经理

青岛丰东热处理有限公司

表面工程

17

肖文生

教授/院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海洋装备

 

4)研究室

工程研究中心拟设立高效高精度焊接技术、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油气装备的腐蚀及防护技术、跨尺度材料表面功能化及应用等四个专业方向研究室,由相关专家、教授及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研究室技术带头人由依托单位和共建设单位专家共同担任。研究室聚焦于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攻关方向,进行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同时,着力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推动高校更多的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

5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办公室

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办公室,负责各个建设单位之间综合协调和工程研究中心下属各单位之间的管理服务等工作,重点开展技术的转化落地服务。

工程研究中心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将极大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快速稳定的技术积累,有利于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研发型人才,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推动高校更多的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

5)激励机制

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研究室承担国家、行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的委托开发任务。

工程研究中心统一管理工程化技术成果的转让、与企业联营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分成和技术咨询服务取得技术性收入,并按照相应的实际贡献给予研发奖励。工程研究中心依靠自身一定规模的中试或优质产品取得的经济收益,支持采购或研发相关的仪器和设备,为新一轮技术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建立的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开展对外开放共享服务,取得的效益主要用于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团队的激励。

工程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择优聘任,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岗位考核与聘任委员会的指导下,工程研究中心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发展建设目标,结合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发展任务,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研发团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并完善激励政策和机制,实行主要岗位竞争定岗、技术研究定时定责、研究成果定级定酬等评价措施。实行任期聘任制,淘汰不能担任岗位职责的研究人员,吸纳新的研究力量,包括博士后、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等。

 针对创新团队中优秀中青年骨干成员,根据科研需求,资助每人1020 万元科研启动费,扶持与鼓励中青年骨干成员从事技术基础性研究,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设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积极引进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加强对已有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优秀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工程研究中心出台相关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对于获得推广且应用效果较好的技术和产品,利用科研经费中的间接费用和绩效费用对主要项目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6)经费保障

工程研究中心认真执行国家财务核算制度和财经纪律,并结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保障工程研究中心的经费投入,通过设置专项资金、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攻关、争取政府支持等途径,确保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性和持续性,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

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和省部的科研基金、企业技术委托资金、企业联合开发项目资金及学校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渠道,近三年获得的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92项,合同总经费7800余万元;承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等企业的研发项目49项,累计经费达6400余万元;未来实验室的技术工程化应用产生的效益会进一步投入研发。近三年在设备和实验材料购置、人才引进、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年均建设和运行费用达到 2367 万元。

7)成果转化等制度

与山东省现有海洋工程、石油石化装备等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工程研究中心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具体做法: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门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统筹管理工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技术转移中心为主导,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机构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2、培训了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近30人获得技术经纪人从业资格。学校还通过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程、举办知识产权培训讲座等方式,努力提升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产权素养,近三年累计培训近3000人。

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申请注册了专利电子申请账户,方便师生提交专利申请材料,鼓励师生进行知识产权创造。

4、学校积极协助师生办理相关专利的优先审查业务,缩短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发明专利的获权周期。

5、优化转化成果的收益分配,已转让或者许可方式实施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团队所获奖励比例为90%;以作价投资方式实施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团队所获奖励比例为80%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装备焊接与表面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