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团队构成与技术带头人情况
1.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副主任
(1)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韩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负责人,国际焊接工程师。兼任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洋油气装备与材料联盟副理事长,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与表面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材料失效及表面改性、新材料焊接技术、激光表面改性及化学热处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管网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工信部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EI收录60多篇。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山东省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韩彬教授兼工程研究中心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
(2)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文春,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能源与化工装备先进制造及机械结构完整性研究。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等期刊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温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理事、山东省压力容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及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教学改革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2件、中国专利36件,申请国家标准1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4部,获批软件著作版权3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创新团队。
蒋文春教授兼工程研究中心高效高精度焊接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
孙建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分实验室主任,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非金属耐蚀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Frontiers in Materials客座副主编。主要从事高温高压H2S/CO2腐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中的超临界CO2流体腐蚀、临氢金属结构的氢损伤及控制、油气装备腐蚀预测及腐蚀剩余寿命评价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科研项目50余项。在腐蚀与防护领域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发表论文10余篇,1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厅局级以上教学奖励4项。
孙建波教授兼工程研究中心油气装备的腐蚀及防护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
2.高效高精度焊接技术研发团队与技术带头人
高效高精度焊接技术研发团队是由一批从事焊接技术、焊接接头可靠性分析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组成。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9名,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工)1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5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创新团队。
王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堆焊与表面工程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石油装备关键材料焊接技术和材料失效及防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白口铸铁轧辊焊补技术研究”、“X70管线钢焊接热敏感性研究”、“管道焊后内补口焊接新技术研究”、“瓷釉涂层管道接头耐蚀性研究”等多项省部级新材料连接方向课题。近年来负责省部级及其他重要科研项目13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篇,1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油气管道在役焊接技术》,主编《焊接技术实用手册》、《金属的焊接与切割》、《金属结构的腐蚀与防护》等著作多部。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
曹宇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职担任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油气装备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油气管道结构安全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50余项。围绕油气管道自主开发实验测试或工程应用装备12台套,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专利成果转让3项、工程应用4项、实验装备实施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科技协会奖励6项。
赵喜平,教授级高工,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西海岸新区顶尖领军人才。常年从事工业安装技术工作,精通大型吊装、特种材料焊接、设备管道安装等工作。获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4项,国家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坚持以工程建设技术服务为核心,致力于工业安装工程施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开发;以技术先导为原则,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对公司传统施工业务和面向环保工程、海洋工程的拓展做好支持;以互联网+为目标,抓好施工企业基础数据结构化工作,形成工程施工大数据和公司运营的基础,为公司做精做强做好服务。主持及管理公司研发课题近百项。
程晋宜,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首席检验工程师,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总经理助理和科技总负责人,兼任公司质量管理中心部门经理和工程技术中心经理,西海岸拔尖人才,取得国际资深焊接检验工程师SCWI、国际涂装检验工程师NACE II、国际项目管理PMP资质等,负责公司各在建项目的加工设计和质量检验;主持或参与工信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4项,取得国家行业协会技术创新奖7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成果奖6项、海油工程公司级技术创新、技改技革奖30余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著1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中海油集团公司海洋石油工程建设质量验收系列丛书2部、发表公司级企业标准3项。
王天先,教授级高工,兰石重装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历任兰石集团炼化公司焊接研究所副所长、兰石重装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技术部部长、副总工程师、高级技术主管。兼国家核安全局民用核安全设备焊接人员资格高级考评员、青岛市特种设备协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兰石集团技术创新专家。主要从事压力容器及民用核安全设备的焊接、热处理、焊工培训、国内重大新产品、新工艺和关键产品的开发试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奖30余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及科技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0篇;参与编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3项;获得兰石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科技攻关“突出贡献个人”、“劳动模范”及中国机械制造“优秀工艺师”、“杰出青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青年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批“优秀青年人才”及第三批“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3.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研发团队与技术带头人
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技术研发团队针对关键零部件的过早失效,以可设计的涂层材料思想,综合运用冶金-失效-表面工程理论,开展激光表面改性、热喷涂、气相沉积等表面工程技术研发,由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组成。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2名,教授(含教授级高工)13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人,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烟台市“双百计划”高端创新人才2人。另外,聘请欧洲热喷涂学会主席Lech Pawlowski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Rabah Boukherroub研究员等海外专家为客座教授。
于思荣,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轻合金特种功能复合材料开发及材料仿生功能表面制备技术与理论。开发了漂珠/镁合金可溶复合材料,在非常规油气开采压裂用井下可溶工具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在管线钢、不锈钢、钛合金、铝合金及镍表面开发了仿生超润湿表面,可用于石油化工及污水处理领域的防粘附、防垢及油水分离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李闻乐,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功能纳米结构、高分子复合材料。围绕刺激响应结构及功能的研究,揭示“自适应材料体系”的基本设计原理,探索智能响应结构在工程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从微观体系出发,利用纳米自组装结构、微米核壳结构、精细表面结构、动态高分子结构承载响应功能,实现微尺寸结构对力、热、光、电、磁、超声及活性分子的主动响应。通过对多种微结构的关联组装,团队重点关注复合材料在环境刺激下的响应特性,开展自主修复材料、应力传感材料、分子控释材料、碳捕获材料、智能催化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科研成果获得国际化学工程师学会“全球奖”(IChemE Global Award),巴斯夫公司“科技创新奖”(Coatings Impact Award)。
张树立,教授级高工,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装备科技创新典范人物”。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先后成功推出了国内首台/套大管径连续油管设备、液氮设备、油泥热解处理设备、智能固井设备、全球首台输出功率超过3000马力的压裂车、国内首台世界最大的4500型涡轮压裂车等多项“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使杰瑞产品及技术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军地位,也为提升我国的油田装备制造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国内首台世界最大的4500型涡轮压裂车入选央视“大国重器”和“巧夺天工”节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烟台市科技发明一等奖等奖励5项。作为主要发明人/设计人,已获得授权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参与起草石油行业标准4项。
4.油气装备的腐蚀及防护技术研发团队与技术带头人
油气装备的腐蚀及防护技术方向研发团队致力于深海/深层油气等非常规能源开采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环境中的油气装备材料腐蚀及防护问题开展技术研发。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3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6人。其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另外,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骆静利教授等海外专家为客座教授、“荟萃海外名师”。
李焰,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油气田及管道腐蚀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水处理和有机热载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能源装备腐蚀控制国际合作基地负责人。长期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主讲《无损检测技术》、《防腐蚀涂料与涂装技术》、《专业外语》等课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各1部,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并转让2项。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奖。
腾瑶,研究员,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内首个DP动力定位系统的平台和船舶设计、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20000吨“泰山”吊设计、国内首座挪威北海恶劣海域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亚洲首座非对称型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设计、世界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首台套新产品等。开发实施了海洋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虚拟仿真设计技术、海洋工程数据管理平台ECDMS系统等,使设计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交付近40座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其中10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占我国80%的市场份额,使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零到100%的突破。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研发项目十几项,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2013-2020年担任山东省发改委“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负责人,国家工信部“十二五”海洋工程规划专家、国家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海工油气资源开发装备领域专家组专家,“美国船级社”大中国区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海洋工程装备总体技术专家组专家。
孙冲,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光华学者”。2016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磨蚀与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Materials期刊客座副编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等。主要从事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中的超临界CO2流体腐蚀、油气田高温高压H2S/CO2腐蚀、耐蚀涂层研发与应用等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Corrosion Science(10篇)、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金属学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授权专利9项;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
5.跨尺度材料表面功能化及应用研发团队与技术带头人
跨尺度材料表面功能化及应用方向研发团队致力于材料的功能化及在海洋工程和石油石化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3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
薛庆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6次。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包括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多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7项,出版3本英文专著,教材1部,在Nano Today, Energ. Environ. Sci., 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7篇,发表论文被他人引用4500余次。
乔英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聘教授。反应堆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复合材料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复合材料设计、评价及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委员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功能材料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子课题、国防基础研究、军委科技委创新基金等基础研究课题;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海洋工程重点专项、国防重大项目、军品配套等工程项目4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励3项,黑龙江省国防科技进步奖励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励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60余篇,EI检索30余篇,期刊会议论文40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出版专著4部。
张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进膜材料设计与应用、生物纳米材料设计与组装、分子模拟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近5年,在PNAS、JACS、Nat. Commun.、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20余项。多年来,累计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48人。毕业生中有1人获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资助,5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博/硕士论文,6人获山东省优秀学生称号,8人获校优博/硕士论文,3人获校“学术十杰”称号;15人入职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辽宁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海洋所工作。
燕友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模拟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微纳通道流体输运与调控,入选校青年骨干教师人才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团队、校一流学科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Processes》、《Frontier in Material》、《Material International》、《山东化工》杂志编委,全国材料与器件网理事会理事,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协会理事。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中石化/中石油重大研究课题20余项;在Nat. Comm.、PNAS、Nano Lett.、ACS Nano、Energy Storage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文章他引2000余次。